转自:草原云
记者5月24日从内蒙古自治区医疗保障局获悉,今年3月国家耳鼻喉类医疗服务项目立项指南发布后,内蒙古积极开展对接工作,通过调研、座谈、研讨等方式,将国家政策与地方实际有机结合,目前已构建起“项目细分有依据、收费规范有标准、技术创新有通道”的项目收费体系。
据了解,为帮助更多患者“听得见”,根据诊疗技术流程,增设“人工耳蜗调试”,项目设置覆盖“适配-植入-调试-取出”的全周期服务。特别是将“耳蜗畸形”纳入植入环节加收情形,合理匹配不同病例的技术消耗水平,为先天性耳蜗发育异常患者提供专项价格支撑,让特殊群体享受更有针对性的医疗保障。同时,针对鼻部疾病诊疗的复杂性,细分鼻窦肿瘤切除、鼻息肉摘除、鼻内异物取出等不同临床场景,分别明确复杂情形加收标准、规范常规转特殊治疗规则、分设设目及收费互斥机制,提升项目收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此外,为推动喉癌术后康复技术应用,增设“发音装置安装费”“发音装置取出/更换费”等相关诊疗项目,将电子喉安装、更换等新兴技术纳入规范收费范畴。以项目设定支持新技术的临床应用,鼓励医疗机构为发音障碍患者提供个性化诊疗方案,让术后患者“说得出”,使医疗技术创新成果更快更好惠及民生。
内蒙古自治区医疗保障局医药价格与招标采购处处长李树珍表示,内蒙古构建耳鼻喉诊疗“全链条”收费体系,使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更加规范,逐步实现项目设置与价格管理系统性优化,让群众享受更优质的诊疗服务与更透明的收费体系,切实提升医疗健康保障水平。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梅刚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