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黔西市雨朵镇雨明社区木材厂,工人们敲击木板的声音此起彼伏。“很不错嘛,最近速度又快了。”厂长张安俊歪着脖子夸赞,身旁患有精神障碍的工人詹光义看着眼前的工作成果,咧嘴直笑。
这家挂有“贵州省残联乡村振兴产业基地”、“毕节市残疾人创业示范点”牌子的木材加工厂,如今已经发展了9年,托起了35个家庭的生活,也是当地残疾人的就业港湾。

2012年,作为木材公司骨干的张安俊在检查产品时不慎从扶梯上滑落,颈椎断裂,医院诊断可能下半辈子都得躺在床上,没想到躺了八个月的他,奇迹般地站了起来,但也落下四级残疾,从此不能再干重活。面对现实的重击,他没有气馁,拿出多年积蓄,决心在家乡开办工厂。
2016年,经过精心筹备,张安俊注册了黔西县万兴木业有限责任公司,从事废旧木材加工。工厂用工优先招聘本地群众,还吸纳残疾人入厂务工。

“因大家身体缺陷和观念陈旧,一开始生产难,管理也难,次品率高达50%。”张安俊没有放弃,他手把手教残疾工人开展工作,一遍遍给大家讲工厂制度,还设置奖惩制度,激发大家积极性。经过两年时间的磨炼,工人们熟练了自己岗位的工作,大家凝聚成一股绳,生产效率高了,品质也提升了。
“次品率降到了千分之五,逼近行业标准,工厂走上了正轨。”张安俊介绍,2018年,欧派、昊阳等门窗品牌投来订单,加速了工厂发展,工人们拿到了稳定工资。

“得亏厂里不嫌弃,我带着他来干活,能挣钱也能照看着。”詹光义的嫂子杨慧碧抹了抹额头的汗,语气里满是感激:“没人盯着他就到处乱跑,来厂里还能跟着干活,他做事虽然慢点,每个月也能拿一两千元工资,加上我每月三千元左右的工资,日子总算有了盼头。”
“目前工厂有35名工人,其中12名残疾人。去年大家一起努力,营业额有860余万元,光工资就发了120余万元,每个人都能靠双手挣到钱。”张安俊介绍,他正在购买新设备,扩大生产规模,争取五年内招够80人,让更多本地乡亲,尤其是残疾人朋友,不用背井离乡在家门口就有钱挣。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翟培声
编辑汪瑞梁
二审谢朝政
三审李凯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