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医生小传】
吴文汇,1986年出生,中共党员、博士,上海市肺科医院肺循环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长期致力于肺动脉高压与肺栓塞等肺血管病诊治和研究工作,第二十届“银蛇奖”二等奖获得者。
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的宏大体系中,肺循环科犹如一座隐秘而关键的生命枢纽,专门诊治肺部血管和血液循环相关疾病。其中,肺动脉高压无疑是块“难啃的硬骨头”。
“我国至少有500万到800万肺动脉高压患者,但确诊且接受正规治疗的仅数万人。”吴文汇可说是医生中的“少数派”。她深耕的领域,在内科学教科书中仅短短一章,课堂上往往也被匆匆带过。但正是这个被轻描淡写的“盲区”,让她看到了无限可能与迫切需求:“这一章节,很可能藏着许多需要我们去做的工作。”
导师的提问让她重新审视学医初心
2009年,吴文汇选择将肺动脉高压作为研究方向时,国内对这一领域的认知几乎处于起步阶段。
“当心脏超声提示肺动脉高压时,有些医生甚至会直接跳过,因为他们不知道这究竟是什么病。”吴文汇解释,肺动脉高压是由多种原因引起,以肺动脉压力增高为特征的肺血管疾病,常因出现进展性心力衰竭而导致患者残疾或死亡。该病病因复杂、诊断困难,治疗棘手,被称作“肺血管疾病中的癌症”。
20世纪90年代,美国有数据显示,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2.8年。彼时,国内治疗手段有限:进口靶向药面临审批和价格的双重壁垒;介入技术还不成熟,术后并发症频发。更令人痛心的是,有的医生误用普通降压药治疗,结果可想而知。
刚入行时,吴文汇的导师、上海市肺科医院特聘教授荆志成问她:“这是一个几乎空白的领域,科研与临床都处于摸索阶段。在这里扎根,注定艰辛,你还愿意尝试吗?”
导师的问题没有吓退吴文汇,反倒让她重新审视自己的初心。为什么学医?“因为医生是被需要的,因为帮助他人是幸福的,因为这是一件能创造价值的事。”这成为她坚守这一小众领域的精神坐标。

可少年理想,终须直面现实的冷峻。
一名60多岁的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来就诊时,情况已非常严重。她的NT-proBNP(心衰标志物)高达7000,超过正常值56倍。“肺动脉高压导致患者右心明显扩大,左心受挤压逐渐萎缩。”吴文汇如是形容,她的心脏就像一根“被拉紧的皮筋”。
经过一段时间精心治疗,患者症状有所好转,就在众人以为患者出院在即时,意外发生了。一次如厕时的用力,导致她突发心脏骤停。全力抢救一个多小时后,仍回天乏术。
那一刻,肺动脉高压的凶险从纸上跃然眼前。“那是我第一次经历从满怀希望到猝然失去。也是那一刻,我真正意识到,医生这份职业所面对的是多么严峻的挑战。”吴文汇说。
不再止步于无奈,历经十余年精进技术
吴文汇的门诊上,面容发紫的患者比比皆是,对常人来说再自然不过的呼吸,于他们却是奢侈的挣扎。
作为华东地区首个肺血管疾病诊治中心,来此就诊的大多都是“走投无路”的患者。一名11岁男孩因先心病导致严重肺动脉高压,右心巨大,左心受压成“一线天”,家属最终选择放弃。
“我也是一位母亲,完全能体会那份心痛与无能为力。”但,只能止步于无奈吗?在导师的引领下,吴文汇深度参与并见证了国内最早的球囊肺动脉成形术,通过介入方式放置球囊以疏通堵塞血管。可起步异常艰难,“一扩,患者要么急性肺水肿喘不过气,要么血管破裂造成大咯血。”
历经十余年磨砺,这项技术日益精进成熟,越来越多患者因此重获生机。

60多岁的阿姨因大动脉炎继发严重肺动脉高压,全身多处血管狭窄闭塞。初见时,她嘴唇发紫、双脚浮肿、腹腔积液,右心衰竭明显,体重更是暴增15公斤。
面对如此复杂危重的病情,吴文汇与团队依托多学科协作模式,为患者量身定制治疗方案:先用药物控制炎症和肺动脉压力,尽快处理左锁骨下动脉起始处环形缩窄、再实施逐级球囊肺动脉成形术,最后打通完全闭塞的左颈总动脉。
一步步攻坚,阿姨逐渐恢复日常活动能力。“你们简直是我的再生父母。”她的这句话,让吴文汇也泪目了。
两代人的接力,远不止于奖项的传承
挑战从未停止。如今的吴文汇,在专业领域一步一个脚印地坚定前行,其多项研究被国际同行评价“为肺动脉高压的诊治开辟新的方向和靶点”。
导师当年的严厉教诲,至今仍深深影响着她。“还记得刚入行时,我常被问得哑口无言。”那时,导师要求她对每一位患者的信息了如指掌——从主诉、病历,甚至精细到化验单上每一个精确的数值。
这种近乎严苛的训练,源于对疾病复杂性的清醒认知:“我们必须100%掌握患者病情。因为他们的心功能极其脆弱,哪怕多喝一口水、多吃一粒盐,都可能诱发心衰。”吴文汇说。
此次得知吴文汇获得本届“银蛇奖”二等奖,荆志成很欣慰。十六年前,他曾是第十二届“银蛇奖”三等奖得主。两代人的接力,远不止于奖项的传承——曾经,全国仅有2个肺血管疾病诊疗中心,如今已扩展至30多个;肺动脉高压患者5年生存率从2007年的20.8%大幅提升至约79.2%。越来越多曾经“紫绀面容、暗黑嘴唇”的患者,重新露出了笑容。

目前,上海市肺科医院肺循环科已成为国内最大的肺血管疾病诊疗中心之一,年诊治患者上万名,诊疗规模跻身全国前列。
积极推广肺血管病规范诊疗体系的同时,吴文汇清楚,更关键的挑战在于早期诊断。由于肺动脉高压早期症状隐匿,相当部分患者存在漏诊、误诊情况,直到出现心衰症状,才被确诊。“这一过程需16个月左右。”眼下,吴文汇正致力于通过血液标志物实现早筛。
一片荒地,而今已绿荫初绽。吴文汇一如既往,默默耕耘——临床、科研、教学。那些患者曾反复追问的“我还能活几年?”正被一个又一个跨越十年生存期的生命奇迹,温柔而有力地回应着。
原标题:《数百万患者仅1%接受正规治疗!吴文汇:在肺循环领域探索被忽视盲区》
栏目主编:姜澎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来源:作者:文汇报李晨琰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