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体验红色太行·抗大陈列馆:追寻抗大足迹 传承革命薪火_全国资讯网(第一时间发布热点话题娱乐平台)

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体验红色太行·抗大陈列馆:追寻抗大足迹 传承革命薪火


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体验红色太行·抗大陈列馆:追寻抗大足迹 传承革命薪火


追寻抗大足迹传承革命薪火

——体验红色太行·抗大陈列馆

日前,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小讲解员魏芊宇为观众讲述抗大故事。河北日报记者赵永辉摄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9月18日,位于邢台市信都区前南峪村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广场响起铿锵有力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歌》,激昂的旋律直抵心间,将在场游客的思绪拽回那个枪炮与理想交织、热血共烽火燃烧的峥嵘岁月。

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峥嵘历程,抗大犹如一颗始终闪耀的红色坐标,见证着烽火岁月里的信仰力量。

1940年11月,延安窑洞的灯火,跨越千里烽烟,在邢台市太行深山区扎下根脉。抗大总校以青山为课堂、以烽火为教材,在枪林弹雨中书写“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教育传奇,并指引全国各抗日根据地创办分校十余所。20余万名军政干部带着抗大的烙印奔赴前线,为民族救亡凝聚起撼动山河的磅礴力量。

巍巍太行横亘天地,葱茏绿意间,抗大陈列馆如一尊矗立的精神丰碑。作为全国建馆最早、规模最大、全面展现抗大发展史的专题场馆,它用沉默的文物、鲜活的史料,向每一位来访者讲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过往。

拾级而上,脚下108级台阶蜿蜒向前,一步步牵引着来访者走近抗大陈列馆。推门而入,3706平方米的四个展厅里,360件文物、590幅历史图片静静陈列,似在等待与来访者对话。

一面布满弹孔的旗帜,布料上的裂痕仍凝着当年战斗的硝烟;一本本泛黄卷边的抗大教材,纸页间还留存着先辈们批注的温度,凝结着攻坚克难的智慧……目光掠过这些珍贵的历史教材,仿佛能看见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如何在抗大熔炉中百炼成钢。

一处“羊圈苦读”雕塑,总能留住游人的脚步。“这是抗大在浆水办学时的真实场景。寒冬腊月,一名抗大小学员钻进羊圈抱着一只小羊,一边取暖一边读书。”讲解员的话语里满是敬意,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抗大淬炼出“艰苦奋斗,英勇牺牲”的精神底色。

顺着人流,走进抗大校部旧址,大型实景剧《抗大奶娘》正动情上演。

“她不只是你的孩子,更是咱太行山的孩子!交给大娘,你尽管放心去打仗吧。”太行乡亲上前一步,从抗大学员手中轻轻接过尚在襁褓中的孩子……没有激昂的口号,唯有最朴素的话语与动作,还原出军民生死与共的鱼水深情,在场观众无不动容。

抗大总校在浆水办学的日子里,校部、政治部等机构散落在浆水川畔40多个村庄。彼时的浆水镇,家家住满抗大学员,人人都是抗大“房东”。百姓们把最好的粮食留给学员,将最暖的被褥铺给战士,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中,抗大师生与太行群众结下了血肉相连的深情。

“抗大是伟大时代的产物,也是陶冶锻炼伟大时代英雄的熔炉,在我党建军史上有着巨大的贡献。”曾任抗大总校副校长的何长工,在《邢台浆水抗大总校太行山驻地碑文》中的这段话,如今仍在来访者耳畔回响,道尽抗大的时代分量。

烽火虽远,精神的力量永远激荡人心。

在抗大1940街区,军民文创旅拍店内人气十足,一名游客穿着军装留影;“抗大薪火影厅”里循环播放《小兵张嘎》等经典红色影片;更有沉浸式演出上演,游客仿佛穿越时空长廊,一步踏入1940年的敌后根据地,与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撞个满怀。

走进“抗大号”客运列车,地面以时间轴贴饰完整展现1939年7月抗大总校离开延安挺进敌后,直至1940年11月抵达浆水镇的艰辛历程,乘客在行进间感受邢台的绿水青山与抗大的红色激情;浆水站门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抗大校训熠熠生辉,传递着永不褪色的精神密码。

行驶在抗大路上,道路两侧的灯杆上,鲜红的抗大校旗迎风招展;路边错落摆放的抗大主题红色雕塑,让红色记忆触手可及;沿线“抗大号”公交车队车轮滚滚向前,仿佛在续写着新时代的“抗大故事”。

一处处以“抗大”为名的场景与载体,连接了历史与当下,也成为人们触摸红色记忆、传承抗大精神的生动课堂,让烽火岁月里的信仰之光,在新时代依旧明亮。

弘扬抗大精神,让革命熔炉的火焰代代相传。

如今,走进抗大陈列馆,上一堂沉浸式红色思政课,已成为广大青年追寻红色记忆、汲取精神力量的重要选择。“太行山上思政课”系列红色研学活动蓬勃开展,抗大精神在岁月洗礼中愈发鲜亮,闪耀着时代光芒。

在抗大旧址村,青少年们踏入革命先辈曾居住的房屋,指尖触碰斑驳的陈设,耳畔回响峥嵘岁月的故事,先辈们艰苦朴素的作风、敢于挑战的勇气、不畏艰险的革命豪情,化作可感可知的力量,深深烙印在心中。

在抗大陈列馆,500余名抗大“小小讲解员”用清澈童声将抗大故事娓娓道来,他们以稚嫩嗓音传递红色初心,在讲述中传承红色基因,也让爱国情怀在心底扎根、生长。

150余场“抗大号”党史理论宣讲大篷车活动,化作流动的“红色课堂”,先后走进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抗大精神融入新时代发展脉搏,在人们心中开出信仰之花、结出奋进之果。

抗大炉火,代代相传;红色血脉,奔涌不息。走再远的路,我们也永远不要忘记带上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河北日报记者吕若汐)



编辑: 来源:

分享到:

  • 上一篇
    下一篇

  • 最新动态|成功案例|一览天下|尽收眼底

    全国资讯网(第一时间发布热点话题娱乐平台)
    手机查看(二维码扫一扫)

    全国资讯网,分享全球新闻、热点资讯的实事报道门户,即时提供实用的致富创业项目、资讯新闻、金融投资、竞技游戏、健康教育、电商直播、微商指南、生活常识、公正的项目评鉴,实用性佳、内容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