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演员蒋奇明,太厉害了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那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哑巴"角色背后的演员蒋奇明,已经悄悄地在演艺圈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就在最近,蒋奇明凭借《边水往事》中王安全一角获得第30届白玉兰奖最佳男配角,这是他第一次提名就直接拿奖。这哥们真的挺不可思议的。
从"土狗男孩"到实力派演员
说起蒋奇明,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土狗男孩",长得不算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帅气,单眼皮,高鼻梁,大耳朵,脸型瘦削有棱角。加上那口带着浓浓广西味的普通话,让他被戏称为"工地风演员"。但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很普通的男孩,却在演技上让人刮目相看。
从《漫长的季节》里的聋哑人傅卫军,到《边水往事》中的王安全,蒋奇明总是能把那些边缘小人物演得特别有说服力。特别是在《漫长的季节》里,他演的傅卫军全剧没有一句台词,却用肢体语言和表情传递了丰富的内心情感。那种眼神里透出的狠劲,打架前小心翼翼摘下助听器的动作,还有拳拳到肉的打斗戏,看得人心里直颤。
每个角色都活灵活现
让人佩服的是,蒋奇明演的每个角色都不一样。在《我的阿勒泰》里,他饰演从广东到北疆淘金的打工者高晓亮,那种崇拜金钱却总是失败的倒霉样子演得特别到位。马伊琍都忍不住夸他,说他是那种把自己完全扔到角色里的演员,这一点她都自愧不如。
在《哈尔滨一九四四》里饰演田小江,这个角色性格疯狂又有狠劲,蒋奇明把那种急功近利、为了证明自己不择手段的劲头演得淋漓尽致。观众们都被他那句"我爹是O,我娘是O,我肯定是O型"给逗乐了,但同时又被他那种癫狂的状态给震撼到。

出身艺术家庭却坚持自己的路说起来,蒋奇明的人生本来可以走另一条更轻松的路。他出生在广西南宁的艺术家庭,父亲是广西戏剧院彩调团团长,从小就在文化大院里长大。父亲本来想让他当翻译官,觉得演员这行太辛苦了。
但这小子就是倔,中学时就对表演产生了兴趣,硬是说服了父母。2011年,他通过艺考进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学习,一个人坐32个小时的绿皮火车从南宁到北京,满心都是对梦想的憧憬。

从话剧舞台到影视圈的转变中戏毕业后,蒋奇明一直活跃在音乐剧、话剧舞台,出演过《我是月亮》《杂拌、折罗或沙拉》等剧。虽然别人在演艺圈混得风生水起,但他就是坚持自己的理想,慢慢打磨演技。

疫情期间,舞台停摆,蒋奇明不得已去便利店打工,拿着3000块的工资维持温饱。但就是这段艰难的经历,让他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人,为他后来的影视表演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他把这些观察都变成了自己的东西,《边水往事》里的王安全就是最好的证明。
<p>获奖感言里的真诚在白玉兰奖的颁奖台上,蒋奇明显得有些紧张,他说自己一直不是那么有自信的人,但这个奖让他有了更多自信。他特别感谢了自己的父母,还开玩笑说当初父母曾经阻止他选择这个行业,他跟他们"博弈"了一下,最终父母同意了。

这种朴实无华的话语,反而让人觉得特别真诚。没有那些华丽的辞藻,就是实实在在地感谢,实实在在地表达自己的心情。
用实力说话的演员
这次白玉兰奖,蒋奇明击败了《小巷人家》的郭晓东、《山花烂漫时》的聂远、《我是刑警》的富大龙和《玫瑰的故事》的林更新,能从这些实力派演员中脱颖而出,足以说明他的演技有多厉害。
有网友说,从《漫长的季节》到《哈尔滨一九四四》,蒋奇明的不火,是娱乐圈的悲哀。确实,在这个看脸的时代,像蒋奇明这样凭实力说话的演员应该得到更多关注。
现在看来,蒋奇明终于凭借自己的实力获得了应有的认可。从话剧舞台到影视圈,从默默无闻到白玉兰奖得主,他用自己的坚持和努力证明了什么叫"是金子总会发光"。

这个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广西小伙,用自己独特的表演方式征服了观众。他身上那种野性,那种能把小人物的复杂和悲凉演得入木三分的能力,确实让人印象深刻。说他厉害,一点都不夸张。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