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9月25日讯(记者王玉龙)凌晨五点,于海涛已经出现在麦田里。这位“80后”潍坊市农科院小麦研究所负责人弯腰查看麦穗灌浆情况,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数百个品系的生长数据。同一时刻,“85后”、寿光淼汇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佃辉正通过手机查看智慧农业平台传回的土壤数据,准备安排无人机进行精准施肥。
在寿光的大棚里,“90后”、寿光市三木种苗有限公司总经理、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钊正在查看番茄抗病毒实验进展;在山东省天惠食品集团的生产线上,“90后”的肖英芮总裁仔细验看肉鸭屠宰情况;而在青州的实验室里,“80后”、华盛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验室主任袁晓伟博士带领团队研发的西葫芦抗病新品种已进入推广阶段……
这些年轻人,正是潍坊农业战线上的“新农人”代表。他们中有科研人员、企业家、合作社带头人,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数字技术到种业创新,一群年轻人正用全新的方式诠释着“农业”二字的内涵。他们,共同构成了一幅青年力量改写农业未来的生动图景。

(郑思敏)
知识返乡:从高薪职业到田间地头
“你会种地吗?”“读了这么多年书回来当农民?”2017年,当张佃辉放弃世界五百强外企区域销售经理职位回到寿光种地时,这样的质疑不绝于耳。然而,他用事实作出了回应:如今他托管的万亩农田,小麦亩产超1300斤,成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
同样选择“逆行”的还有“90后”、山东枣蛙生态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陆玲辉。2015年,在北京做家纺批发生意,事业有成的陆玲辉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回乡创业。回乡后,她一方面扩大家族纺织业务,从最初的一个工厂逐步发展成为拥有四个工厂的大型生产基地,为本村及周边村庄创造了上百个就业岗位。同时,她始终没有忘记家乡的特产——梨枣,承包了那些被弃种的土地,引进蜜罐、冰糖白、脆枣等新品种,因其甜、脆、香的特点,一上市就深受消费者喜爱。
返乡接过父辈接力棒的,还有得利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郑思敏。郑思敏毕业于山东大学、拥有德国留学经历的知识女性,原本在北京有着令人羡慕的工作和生活。然而当家乡的召唤与父辈的期望交织在一起时,2015年,她放弃首都的舒适圈,回到山东诸城老家,承接起发展得利斯食品公司的重任。这个决定,不仅改变了她个人的人生轨迹,也为得利斯集团乃至整个诸城农业产业化发展注入了全新活力。
这批“新农人”大多拥有高等教育背景和城市工作经历,他们的返乡不是简单的“子承父业”,而是知识、技术和理念的整体迁移。袁晓伟博士毕业后,面对老师和同学的不解,毅然选择加入华盛农业:“企业是创新主体,基层更缺科技工作者。”
据统计,在潍坊的“强农先锋”中,准80后、80后、90后占比已超过三分之一,其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达90%,硕士博士占比近20%。他们带回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对农业的全新理解。
在更广的范围里,越来越多年轻人正在踏上返乡之路。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2022年底,我国返乡下乡“双创”人员数量已超过1220万。

(张佃辉)
技术赋能:数字农业的先锋实践
在佳腾现代农业示范园,青州市佳腾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郝建波打开手机APP,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土壤数据一目了然。“现代农业不再是靠经验种地,而是靠数据决策。”他投资3000万元建设的智慧农业项目,实现了从种植到销售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山东金研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晨建设了现代自动化温室大棚,建立了水肥一体化系统、自动温控系统、自动防风系统、全环境监测系统等现代化智能管理系统。通过这些高科技手段,基地实现了标准化、精细化管理。所结出的樱桃单粒重量超过20g,直径达3.5cm,甜度高、汁水足,可以按个卖,每盒50个,500多元一盒,发往北京等高端市场。
潍坊郭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猛将区块链技术引入农产品质量追溯,开发了“区块链+蔬菜”质量追溯创新模式;潍坊绿野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建海打造的“数字农场信息平台”更是将精准农业发挥到极致。在指挥中心轻点鼠标,任意一块托管地块的虫情、墒情、气象、苗情等信息实时呈现。“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种地靠数据。”
这些年轻人将工业领域的成熟技术引入农业,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无人机巡田、智能灌溉、AI病虫害识别等技术已成为新农人的“标配”。
技术赋能的效果立竿见影。郝建波的园区通过水肥一体化技术,节水节肥30%以上,产量提高20%;马建海的数字农场使每亩增收150斤粮食;杨猛的区块链追溯系统让西瓜价格提高30%。

金炳奎(左)
种业创新:攻克农业“芯片”难题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优奈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主任、副研究员金炳奎博士的这句话,道出了种业在农业中的核心地位。这位80后海归博士,带领团队将西瓜育种周期从3年缩短至1年,建成山东省最大的西瓜种质资源库。
刘钊带领的团队,成功打破了国外种子公司在高端蔬菜品种上的垄断,培育出260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瓜菜新品种。刘钊坦言:“虽然我国蔬菜育种整体还处在赶超阶段,但我们有信心打好这场民族种业翻身仗。”

(梁增文)
山东永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增文带领团队每年可培育番茄新组合5000多个。二十多年来,选育推广200多个蔬菜新品种,建成40000平方米的永盛(寿光)蔬菜技术研究院,在寿光、海南、甘肃等地建有科研繁育基地730亩,形成了成熟的“南繁北育”育种体系,实现了国产种子替代进口,国产种子的市场占有率从原来的不到40%提高到现在的90%以上。
“80后”研究员、潍坊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花生专家付春带领育种团队不断创新育种方法,成功育成高油酸大花生“潍花22号”“潍花25号”和高油酸小花生“潍花23号”“潍花27号”,实现了品质育种的新突破,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种子”。
小麦育种专家于海涛用了十年时间,填补了潍坊18年未有自主小麦品种的空白。“潍麦12”通过国家审定,成为潍坊第一个国审小麦品种。他主持选育的多个小麦新品种,以其高产、抗逆性强等特点深受农民欢迎。
这些年轻科研人员把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将分子育种、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与传统育种方法相结合,大幅提升了育种效率。据统计,近年来潍坊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中,由80后、90后主导或参与的比例超过60%。

(陆玲辉)
品牌打造:从“种得好”到“卖得好”
“没有品牌,再好的农产品也卖不出好价钱。”郝建波对品牌价值有着深刻认识。他注册的“京童”“宜乐美”等商标,通过品牌化策略大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陆玲辉深谙品牌营销之道。她为蜜罐枣注册了“咔哧”品牌,举办“咔哧”蜜罐品鉴大赛,提高品牌影响力。在营销渠道上,陆玲辉充分发挥自己在电商领域的优势,通过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进行品牌推介,还邀请网红达人直播带货,全国各地知名博主纷纷联系她,希望昌邑大枣能上架自己的直播间。

(马炳超)
山东坤得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马炳超,十多年来,带领团队从2089亩的大盛基地起步,引进榛子、油蟠桃等特色作物,建成华夏·四季现代农业产业园,园区大樱桃、苹果等产品通过GAP认证,油蟠桃获得绿色食品标志,注册的“岭地鲜”品牌年销售额数千万元。
郑思敏作为得利斯集团的掌舵者,积极拥抱新媒体,通过短视频等方式直接与消费者沟通,讲好老品牌的新故事。在她的带领下,这个传统肉制品企业焕发出新的生机。目前,得利斯已形成低温肉制品、发酵肉制品、速冻调理食品、速冻米面制品、牛肉制品、复合型预制菜等10大类、1000多个品种的产品系列,畅销海内外,不断引领消费潮流。2024年实现营收177亿元、利税7.7亿元。
新农人深谙品牌和市场的重要性,他们不仅关注生产环节,更在包装设计、营销推广、渠道建设上下足功夫。通过参加展会、开展电商直播、建设溯源体系等方式,不断提升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

(于海涛)
挑战与未来:新农人的新希望
这些年轻的新农人们不仅懂技术、会创新、善营销,他们通过模式重构,还重塑了农业产业生态。他们有的牵头成立合作社,大大提升农民收入;有的创新“1+X+N”组织体系,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共同发展;有的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让农民获得土地流转金和工资收入双重收益……这些新农人打破传统小农经济的局限,通过合作社、联合体、股份合作、上下游等形式,构建起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他们不仅是生产者,更是组织者、服务者和带动者。
《2022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显示,65.04%的高素质农民对周边农户起到了辐射带动作用,平均辐射带动21户周边农户。
尽管取得显著成就,新农人仍面临诸多挑战。资金压力、人才短缺、市场风险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张佃辉坦言,创业初期土壤改良投入三四百万元,“几乎把前些年挣下的所有积蓄都投了进去”。

(袁晓伟)
人才短缺更是制约发展的瓶颈。袁晓伟博士表示,农业企业普遍面临“引才难、留才难”问题,“很多年轻人宁愿在城市拿低工资,也不愿到农村工作。”
然而,这些困境并没有阻挡新农人的步伐。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并有着清晰的规划。于海涛表示:“我们将充分运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先进生物育种技术,重点开展高产抗逆广适小麦的选育工作。”
张佃辉计划进一步扩大智慧农业应用,推动潍坊农业向更高标准迈进;袁晓伟的目标是让华盛农业成为国际一流的蔬菜种业供应商。

(肖英芮)
作为深耕肉鸭行业多年的“老兵”,山东省天惠食品集团2024年产值突破40亿元,肖英芮总裁表示,她们将不断延伸产业链,矢志不渝地履行“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的历史使命,持之以恒地践行着“服务农民、奉献社会”的企业宗旨,树百年品牌,做百年企业,为乡村振兴、强村富民做出更大贡献。
“农业是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是体面的职业,农村是宜居的家园。”这些“准80后”“80后”“90后”新农人,正在用科技赋能传统农业,用创新重塑产业生态,用责任带动共同富裕。他们证明,大农业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代名词,而是可以充满科技感、时尚感和成就感的事业。
随着更多年轻人加入这一行列,农业的未来必将更加值得期待。
责任编辑:赵岳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