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场舞蹈《我的祖国》。

西洋歌剧名作联唱。

同安区老年大学带来的闽南民间舞。

观众拿起手机记录精彩瞬间。

队列表演《我是一个兵》。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郭睿通讯员翁小华图/厦门日报记者林铭鸿)9月25日,“四秩芳华银龄之光”厦门老年教育发展暨老年大学建校40年教学成果展演在厦门老年大学举行。展演形式新颖,以一名记者的采访手记为主线,将舞台演出与微电影画面巧妙串联,带领观众回望厦门老年教育和老年大学40年砥砺征程,走进老年朋友“学中乐、乐中为”的厦门故事。
展演由厦门市委老干部局指导,厦门老年大学主办,厦门国际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分行支持。
形式创新节目精彩展演呈现银龄风采
如何把厦门老年教育40年的丰硕成果浓缩在一台演出里?展演总导演高宏斌决定打破舞台空间局限,把舞台变“大”。他选择的方式是,制作一组微电影,通过屏、台内容互动,实现“1+1>2”的效果。
“电影有质感,也有很强的包容性,可以容纳厦门老年教育的很多故事。”高宏斌介绍,这组微电影还有一个特别的设计——主角是新闻记者,通过记者的采访、摄影、讲述、体验,客观呈现厦门老年教育发展40年、厦门老年大学建校40年来,我市老年教育领域涌现出的一个个闪光点,比如硬件升级、教学改革、学员收获等。
不仅形式新颖,登台展演的8个文艺节目也均是实力派。以队列表演《我是一个兵》为例,“这是厦门老年大学时装团的保留节目,2007年上过央视。”节目编导翁珊明说,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演出又逢国庆前夕,总导演决定重新编排这个节目,“不仅为了展示时装团学员的学习成果,也要展现厦门老年人的精气神。”翁珊明说,“所以这次重新编排,我们通过演员一起登场亮相等方式,营造出更加刚劲有力的气势。”
《西洋歌剧名作联唱》也给现场观众带来震撼。把专业高雅的歌剧艺术搬上校园舞台,对参演师生来说是不小的挑战。但这个节目集中呈现了3首经典歌剧选段,由厦门老年大学声乐教师和特邀演员演唱,艺术团和体育学社学员伴舞。昂扬的歌声、优雅的舞步,紧紧抓住了现场观众的耳朵和目光。从某种意义上看,师生同台演绎歌剧艺术,也是厦门老年大学开放、国际化教学的体现。
除了声乐、舞蹈、队列表演,这台展演还有小品、戏曲、闽南民间舞、古今诗词名篇诵读等形式多样的节目。这些节目或歌颂祖国、或赞美时代,或演绎老年大学里的温馨故事。其中,小品《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以厦门老年大学老妈妈关爱团的事迹为素材,艺术化地呈现了这个全国志愿者先进集体倾情帮扶失足青少年的感人故事。
演出阵容不仅有厦门老年大学的优秀师生代表,也有海沧区、同安区老年大学的学员同台献艺。每个节目都是老年学员勤奋学习的结晶,都凝聚着老师们悉心指导的心血。
办学实现历史跨越老年学员收获满满
参演古今诗词名篇诵读节目的厦门老年大学朗诵团学员林鸣,是厦门老年大学新校区启用后的第一批学员,回忆起与老年大学的初见,她说校园简直太美了,“不仅硬件条件很好,我也在这里遇到了非常优秀的老师,结交了很多朋友,拥有了更多登上舞台的机会。”林鸣说。
和林鸣一样,40年来,一大批老年朋友受益于厦门老年教育,收获了人生新的精彩。这场展演不仅是他们才艺风采的展示,更是老年学员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良好精神风貌的生动体现,也是对厦门老年教育办学成果最有力的肯定。
40年来,厦门老年教育和老年大学走过了不平凡的奋斗历程。近年来,厦门推动老年教育与新时代文明实践融合发展,出台全省首部老年教育地方法规,真金白银支持厦门老年大学新校区建成投用……厦门老年大学也在这座城市实现了从“小课堂”到“大学校”的历史性跨越——从最初只有2个专业、4门课程、156名学员,发展到如今的10个教学系、192门课程、438个教学班,超1.7万人次的学员;从早期借用简陋场地办学到近年建成设施先进、功能齐全、宽敞明亮、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校园;从服务学员“有学上”,到如今托举学员“学中乐、乐中为”,并常态化开展银龄志愿行动。
厦门老年大学表示,站在建校40周年的新起点上,学校将继续锚定建设高质量有特色的全国一流老年大学的目标,在“提质”上发力,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让老年教育更有“温度”、更贴“民心”;在“增效”上突破,推动基层教学点常态长效,让家门口的老年大学越办越好;在“赋能”上作为,搭建更广阔的“银龄实践平台”,让“银发力量”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动能。
编辑: 来源: